Side Menu
查看: 965|回复: 0

不懂电影的中国电影编剧们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6-25 13:37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不懂电影的中国电影编剧们

by 刘飞刘跃兄弟



我们曾给夏衍电影文学奖投寄过一个电影剧本,很快被退了回来,理由是我们的剧本不是文学本。没错,这个剧本打根儿上就是纯粹的好莱坞格式的电影剧本。同时我们也被夏衍电影文学奖的说法给搞糊涂了,电影剧本的功能是什么?电影剧本不就是用来拍电影的吗?如果电影剧本是为了给读者阅读而写的,那就叫“小说”好了,就不要跟电影剧本扯上关系了。如果按夏衍电影文学奖的标准来评判,好莱坞的电影剧本没有一个会入选,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剧本都不是文学本,剧本里都是带着镜头(画面)感觉写的,甚至摄影机运动,摄影机角度,还有表演、台词和动作的提示,音乐风格,甚至气氛和音效都写出来了。这种好莱坞剧本可以使电影、摄影、演员、美术、作曲、服装和化妆等主创人员一目了然。



我们国家有电影学院,有传媒大学,为什么电影剧本格式基本标准都没有?为什么至今还存在“文学作品”与“电影剧本”的概念混淆?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。



电影剧本与小说有着本质的不同,电影剧本的构成只有四个基本要素:场景描写(Scene)、人物(Character)、对话(Dialogue)和动作描写(Action)。电影剧本里不能充斥小说那种心理描写,作者抒情和议论。



有些作家把写电影剧本看得比写小说还容易,因此他把另一半编剧工作留给了导演。更有甚者,很多中国编剧把电影剧本简化到只写对话(Dialogue Only),这种电影剧本最后连“文学本”都不是了,应该叫“对话本”,这种问题和现象在中国的电视剧本中尤为突出。与好莱坞剧本相比,中国大量的剧本粗糙简单到了导演没法导,演员没法演的地步。



有些作家投机取巧,走了捷径,把小说加上场景号,小说由此变成了“剧本”,也美其名曰“文学本”。这种“文学本”阅读时根本没有那种看电影的感觉。好莱坞的剧本在阅读时,你可以感受到电影画面,就像在看电影。



那些不懂电影、根本没有掌握电影语言的作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坏,让中国的电影没了电影感。好的编剧对电影掌握和感觉可以胜任一个专业导演,本身就是一个电影专家。



有些不热爱电影的作家还在拼命写剧本。



一些文学青年和电影发烧友甚至从未读过电影剧本,还未搞懂电影剧本是什么,也在编剧。有些剧本里居然写着“第一个镜头:…”、“第二个镜头:…”,更有些剧本没有场景,只写了“第一场”、“第二场”,不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。



中国电影编剧可能从不考虑预算,不懂电影生产制作和成本规律,一任信马由缰,撒欢写去,象这种“小电影,大预算”的剧本比比皆是。何谓“小电影,大预算”?一个很小的电影故事题材,却需耗费巨资拍摄。



小说与电影是两种艺术形式,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语言和语法。有些故事可以写成小说,未必就适合拍电影。有些编剧的电影剧本,其实就是让导演捧着小说来拍电影,拍出来的电影一定惨不忍睹,不伦不类。



文学是电影的基础,但电影剧本绝不是文学作品,电影剧本是编剧精心设计出来的拍摄蓝图。从某种角度讲,中国电影深受“文学”之累、“文学”之苦和“文学”之害,因为中国拍了太多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“文学作品”,太多不像电影的电影剧本被拍成了电影。



中国的电影需要更多专业的、懂电影的编剧,需要只写剧本的编剧,不会写小说也没关系,绝对不需要那些不懂电影的作家来凑热闹。中国电影需要真正为拍摄而写的电影剧本,而不是只给人阅读的文学本。中国电影应彻底摈弃“文学本”!电影剧本的概念到了非澄清不可的时候了。



最可悲的是,很多中国电影编剧丧失了想象的勇气、思考的勇气和创造的勇气。很多作者提供的电影剧本还停留在五、六十年代的水准上,观念和意识也停留在五、六十年代。令人不解的是,这些作者很多是属于60后、70后甚至是80后。中国的电影编剧们戴着重重的精神枷锁和镣铐写剧本,不敢触及人性底线和社会价值道德底线,不敢直面人生和人性,不敢面对社会问题,看不到鲜明的善恶、是非与美丑,剧本难免假大空,难免虚伪,如何感人?要写出好的剧本,首先解放自己的精神和灵魂,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,砸碎思想里的条条框框,让你们的剧本体现出自由创造和自由思考的精神。



很多中国制片人和导演也不知道好剧本的标准,判断不出一个剧本的好坏,并且进入了另一个误区:天真地以为是作家就是天生的编剧、就会写剧本,因此制造了大量不懂电影语言的编剧,拉低了编剧的水准。



小结。中国电影编剧存在的三大致命伤:一、不懂电影语言,以为会写小说,就会写电影剧本。二、缺乏想象力(甚至缺乏想象的勇气,这与戴着枷锁不自由的心灵有关)。三、“文学本”的束缚,电影剧本的概念混淆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